美剧“移植”英剧:改头换面的拿来主义
既然综艺节眼光靠出卖方式就能占领全球,电视剧为什么不能够呢? 全世界都在给《纸牌屋》点赞吗?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一篇充溢溢美之词的报道里称:“大卫·芬奇和凯文·史派西会让你上瘾”。于是,向来不屑美剧的英国观众终于忍不住跟帖吐槽了:“我和妻子刚刚看了——或许用‘忍耐’这个词语会更合适——前7集,这部戏又长又臭,矫情又无聊,简直无法忍耐。果断从亚马逊订了三季BBC版的《纸牌屋》。美版拍了一个小时的旁白和显而易见的隐喻,人家伊安·理查德森一个眼神就传达出了不相上下的震慑感和神韵。再见,史派西!”英国版每季只需四集的《纸牌屋》,美国人撑到了每季十三集,让BBC剧迷更不能忍耐的是:“英国版里,政客对那个岌岌可危的大英帝国还残存着某种骨子里的自豪感和理想主义,但是在美版中,只剩下权斗和贪欲。” 宽容一点来看,比起很多被改到改头换面的翻拍剧,美版《纸牌屋》算得上是业界良知了。只不过是全换上好莱坞面孔,把地点从唐宁街转换到白宫,故事背景从撒切尔夫人时期切换到奥巴马政府的平行时空,政治焦点从塞浦路斯土耳其族政权和希腊族政权的和解谈判转移到中美关系上。至于最关键的人物性格和遭遇,完好能从英剧版里得到剧透。就连凯文·史派西对着观众说话的彩蛋,也坚持了和原版高度分歧,自创自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作风——这种做法也有“躺枪”的时分:“这些自大的表述在英国原剧中效果更好,原剧愈加俏皮,更具讽刺性。” 抛开政治局势的“应景之变”,《纸牌屋》在跨文化语境的转化中,有一个巧妙的细节最能阐明问题。男主角弗兰克斯的姓氏由原本带有贵族气质的“厄克特”改成了美国大众的“安德伍德”。这和身份变化有关:在英国版里,弗兰克斯出生于苏格兰贵族之家,试图重新挽回家族的社会位置;而在美国版里,他来自偏僻的南卡罗来纳州,并未接受过优秀的家庭教育,努力想要改动自己的命运。这也和美剧最盛行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情结有关,要知道《美剧编剧指南》的第一条规则就是这么央求的:“试着写一个不太走运、努力与命运抗争的家伙:他是繁荣大城市定居者的化身,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但觉得自己已行凑合木。” 正由于这条古板的规则,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不知为何美国佬改编的英剧总有种屌丝逆袭的觉得?”“逆袭是他们的文化基因之一。” 美剧的“拿来主义” 英剧的确是美剧最喜欢的翻拍对象,致使于在2011年,美国的Showtime电视网和BBC联手推出了一部讽刺美国电视圈这股“英剧移植风”的情形喜剧:《戏里戏外》。在剧中,两位当红的英国编剧夫妻档,受美国某大电视台老板之邀到洛杉矶展开,把他们在BBC电视台大获全胜的喜剧搬到美国翻拍。英国编剧在美国遭遇了什么呢?他们从选角开端就屡遭迂回,夹在制造人和明星演员之间两头受气,被美国剧组忽悠得晕头转向,最后连剧情都被投资方改得改头换面。当剧集被观众吐槽“很难想象为什么这剧能在英国播4季”的时分,编剧的回应解开了好莱坞如何糟蹋英剧之谜:“由于基本不是同一个剧啊,混蛋!” 听说《神探夏洛克》的编剧斯史蒂芬·莫法特和妻子苏·维特是这出剧的理想原型,他们在2000年受美国NBC电视台之邀翻拍自己的《冤家成双对》后,被评价为“把英剧的精髓毁得渣都不剩”,结果播出四集就被取消。最近,史蒂芬·莫法特对《纽约时报》谈及起这段阅历,显然还怨气难消:“难道有谁真的喜欢在洛杉矶那种中央工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