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出品,看完这六集,我献上了膝盖
2018年9月6日开始,BBC在每周四晚播出新戏《报社》(Press)。第一季六集,紧张刺激令人热血沸腾的记者生活和幕后故事,引起了巨大关注。 有人说,差点因为简陋的海报,错过了这部好剧 剧中,伦敦有两家存在竞争关系的报社,分别是《先驱报》和《邮报》。同一桩新闻,双方报道出来截然不同。 《先驱报》注重社会责任,恪守新闻伦理,具有明显的左翼风格;而《邮报》是一份民粹小报,热衷八卦情色,追逐名人隐私,标题劲爆,诸如“色胆包天的害人精”“恋童癖”和“连环恶霸”之类。 ▲上图为《先驱报》副主编,下图为《邮报》主编 现实中这两家报纸并不存在。然而观众从《先驱报》的蓝色报头,庄重的排版,以及打击腐败匡扶正义的办报理念,都发现了著名的自由派报纸《卫报》的影子;而《邮报》哗众取宠的“红标题”,大幅名人图片为主的头版,以及逐臭式报道风格,无疑都在影射英国著名小报《太阳报》。 英国是报业大国,既有左倾的《卫报》,代表保守价值的《泰晤士报》,又有活色生香追求刺激的《太阳报》。 著名的英国喜剧《是,首相》曾调侃:《每日镜报》的读者认为自己管理国家,《卫报》的读者认为该由自己管理国家,《泰晤士报》的读者真正管理国家,《每日邮报》的读者是真正管理国家的人的妻子,《金融时报》的读者拥有这个国家,《晨星报》的读者认为英国应该由其他国家来管理,《每日电讯报》的读者认为英国已经由其他国家管理。 该剧人物汉弗莱爵士问首相:“《太阳报》的读者呢?” 首相答:“《太阳报》读者不关心谁管理国家,只关心她的奶子大不大。” 诙谐的调侃道破不同办报理念。这很有意思。不同的政治立场都有其发声渠道,构成言论和价值的多元世界。根据传统,英国报章可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各大报纸大选前均会表明自己支持的政党。但是,英国的电视台必须严守政治中立。 印刷在纸上的信息不能称为“新”闻了报纸是新闻业的先驱。在电台和电视台出现前,人们获取可靠的信息主要依赖报纸。不过今非昔比,报纸现在不光落后于电视台和电台,还受到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夹击。英国这个报纸大国也在变化,传统的街头报亭在伦敦逐渐消失,售报架挤进超市,跟折扣商品或应季鲜花摆在一起。 《报社》展示的兴衰起伏,其实是全球报业兴衰起伏的缩影。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获取新闻。 剧中一些场景,令报人经常回想报业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吵吵嚷嚷的编前会,单兵作战出差的自由,同道间的惺惺相惜,还有合作过的不同风格的编辑,以及划版、排版,审校版样,及至印刷变成白纸黑字,再到在黎明的街头分发报纸,每一步都体现出手艺人般的仪式感及美感。 但传播渠道变了,遇到大事人们马上看电视、刷手机。印刷在纸上的信息不能称为“新”闻了。 《报社》中两家报纸同城竞争,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互联网冲击,发行量下滑。 出租车司机对《先驱报》主编阿米娜说,自己不看报纸只看手机推送。阿米娜说:那是算法,真正的新闻你还得看我们报纸。她的语气透着无奈,在现实中,“十万加”和算法的确统治了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口味。 为了保住报纸的尊严,这些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做着最后一搏。最残酷之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写出独家的、具有颠覆性的报道。 《先驱报》的主编阿米娜和副主编霍莉是两位坚忍的女性,把控着办报方向。她们充满社会责任感,对腐败和阴暗面穷追猛打,当轰动性消息和新闻伦理发生冲突,却宁愿放弃眼前利益;《邮报》正相反,总编辑邓肯咄咄逼人,为拿到轰动性消息不择手段,为迎合读者趣味不惜制作耸人听闻的报道。 “死亡敲门”《报社》的很多桥段都以真实新闻事件为基础创作,所以观众看得很过瘾。 第一集“死亡敲门”(Death Knock)中,两家报社都派记者采访非裔足球运动员金斯利自杀的新闻,实际上取材于英格兰非裔足球运动员法沙努自杀事件。 法沙努是英国第一个出柜的足球运动员,1990年正是《太阳报》开出8万英镑买下独家消息,说服他在头版头条宣称“我是同性恋”。事后调查证明,他讲述的故事存在虚假成分。1998年,他因不堪压力在伦敦上吊自杀。 “死亡敲门”的字面意思是新闻当事人死后,记者要到死者家里敲门采访其家人,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如何短时间说服悲痛的家人接受采访,不吃闭门羹,是需要技巧的心理战。 在2013年南非的一次调查记者会议上,《华尔街日报》一位记者曾经透露他敲门成功的秘诀。他经常故意在手里拿着一大堆文件,另一只手还端着杯热咖啡,表现出手忙脚乱的样子。开门人看到他这副窘态,往往不忍驱逐,把他让进家中坐下,于是顺理成章完成后面的采访。 “死亡敲门”引发了新闻伦理争议,即记者可否利用欺骗获得信任,并且在不预先告知的情况下,把非正式采访得到的信息在报道中展示。 《邮报》新记者埃德以真诚敲开了足球运动员的家门,但是主编邓肯嫌他的稿子不够生猛。 他们已经获悉死者的同性恋身份,要求埃德再次敲门从死者父母口中得到证实。埃德认为这种做法越界了:“这不是该警察去做的事情吗?” 为了在报社站稳脚跟,他照做了,果然死者父母听闻这个信息更为震惊。他进一步要挟对方接受采访,如果不同意,就以父母不了解儿子的角度追踪报道,继续往亲人伤口上撒盐。 对隐私无节制的偏好和不择手段的获取,暴露了该报迎合低俗口味的办报方针。 现实中,《太阳报》因为这种死缠烂打的风格曾招惹不少是非。它曾因刊登哈里王子的裸照而遭投诉,但是坚称报道内容符合公众利益而拒绝道歉。 《太阳报》的周日版《世界新闻报》走得更极端,2011年因记者窃听丑闻道歉,被迫关门大吉。《报社》中埃德不懈地挖掘名人隐私有其道理,公众的确感兴趣。但死者同时还是一对普通父母的儿子,作为同性恋球员又属于弱势群体,如何平衡隐私和公众利益也是个问题。 《先驱报》注定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一篇揭露连锁服装厂雇用童工的调查报道,他们不惜推掉了这家服装厂计划投放的广告;为信守新闻准则,涉嫌造假的老资格战地记者遭到开除。 吃亏的似乎总是老实人,《先驱报》每况愈下,不得不解雇老员工,仅保留3位调查记者,全国日发行量16万份仍入不敷出。第五集中,该报不得不宣布改为免费报纸,希望让读者数量在短时间内提升四倍。 霍莉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几乎没有朋友”“八个月没性生活了”。此间令人会心一笑,这不正是报社记者曾经混乱但斗志昂扬的生活吗? 回头看去,忙碌的报社生活留下一地鸡毛,理想主义和斗志消耗于很多琐碎环节上。但是那段生活依然值得。一篇篇白纸黑字的稿件,至少记录了时代和国家的变迁,也加深了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 那种属于手艺人的快乐 还有孤独 《报社》的第三集,又以商业大佬约书亚在慈善机构性侵实习生的桥段关照现实。《先驱报》决定刊登性侵丑闻调查,狡猾的约书亚起初不回应记者的采访要求,故意等到当天的报纸下厂印刷完毕,突然向法院申请关于侵犯隐私的禁令,要求销毁报纸。《先驱报》猝不及防,不得不面临第一次无报可出的困境。 现实中,公开信息尚未发现英国政府对报纸下达过销毁禁令。倒是2013年,《卫报》最先报道了斯诺登事件,而遭英国政府威胁采取法律手段,最终被迫销毁了储存在报社电脑中的由斯诺登提供的机密文件。 《报社》当中,《先驱报》始终在追踪一个受军情五处关注的“谐振”计划,应该就是影射当年斯诺登披露的“棱镜”计划。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报业大战中,究竟是具有责任感的《先驱报》受欢迎,还是桃色小报《邮报》卖得好? 剧中的《邮报》办公楼高大体面,主编邓肯手持高级俱乐部会员卡,跟首相互拍肩膀;《先驱报》则举步维艰,办公室拥挤破旧,地板角落里布置着捕鼠夹,主编阿米娜一度想跳槽去歌剧院。双方的经营状况一目了然。 现实中,带有民粹倾向的《太阳报》是名副其实的英国发行量第一大报,是对今日世界的真实写照。 邓肯身上有逐臭和冷血的一面,似乎是个坏角色。但在他不近人情的背后,是对这个势利冷酷世界的真实意见。 女议员卡拉·梅森年轻时的裸照被曝光,到报社求情,请求不要刊登。邓肯不为所动,又搜集到梅森年轻时吸毒的照片刊发,对政客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梅森无奈宣布辞职。邓肯对权力和虚伪政客的蔑视,对真相的探究及对人性的怀疑,不正是记者应有的特质吗?这令人好感陡升。 阿米娜因为报纸开天窗被迫在头版刊登道歉声明,这让霍莉十分失望,于是跳槽去了对手《邮报》。到第四集观众才发现霍莉和邓肯是一路人,他们了解世界的真相,希望改变世界,也可以去迎合。下一集,她心中重燃理想主义的火焰,返回了《先驱报》。 霍莉和邓肯身上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对探究真相的偏好。邓肯对阿米娜说:“我们因为报纸这一行而变得更加敏锐。” 阿米娜补充说:“也让我们更加孤独。” 只有对新闻具有执念的报人才能享受耕耘其中的乐趣,享受那种属于手艺人的快乐,还有孤独。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