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信息自由,正让你走向更深的不自由:《脱欧:无理之战》 ... ...
文 | Turing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1895 BC.
作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最老牌的发达国家以及莎士比亚的故乡,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土地上,向来不缺少政治作品生根发芽的土壤。前有《是,大臣!》与《是,首相!》这两部写实主义的政治黑色幽默剧,后有《黑镜-国歌》与《黑镜-沃尔多时刻》这种发生在近未来的政治科幻惊悚剧。对于近年来沸沸扬扬的脱欧风波,英国的剧作家们自然不会放过。
《脱欧:无理之战》的英国版海报。这部作品实际上介于电影与网络剧之间。
《脱欧:无理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政治传记影片,今年一月份正式上映,由执导过《神探夏洛克》、《黑镜》、《神秘博士》等经典剧集的托比·海恩斯担任导演。本片中,大家熟悉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了一位英国政坛的叛逆天才:多米尼克·卡明斯。在这场脱欧事件中,他担任一个支持脱欧的政治势力的首席总监,并最终争取到了关键的票数,使公投结果通过脱欧的议案。作为传记电影,本片除了部分场景与对话属于艺术加工,其人其事均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说到卷福,这次他解锁了一个“英国皇室的传统发型”……这部电影或许可以有个绰号,叫《脱发》
《脱欧》讲述了2016年,那场举世瞩目的全民公投前,英国政坛里的明争暗斗。多米尼克是一位对英国现状极度不满的政治新星,但他过于颠覆的政治思路并没有得到主流政坛的理解与接纳——直到他被精英幕僚马修引荐,担任一派脱欧政治势力为公投进行的一场政治运动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在这场政治运动中,强势的贯彻了自己的理念,他的对手不止有留欧派,还有同为脱欧派的极右翼,甚至他的守旧同僚们。但多米尼克在这场政治风云中从未退缩,他以过人的政治洞见与政治手腕摆平了己方的拦路虎,又大胆的利用了新兴技术手段,出其不意的击垮了对家。获得胜利的多米尼克,并没有参与到胜利的狂欢中,而是默默地将自己的办公室清空,来到泰晤士河边沉思。几年后,多米尼克因这场政治战争而接受听证会的质询,但新的政治时代已经开启,英国在欧盟的去留问题也仍在继续……
在泰晤士河旁沉思的多米尼克,这一段让人有《毕业生》结尾“笑容逐渐消失”的既视感。
我认为,《脱欧:无理之战》可以说是《至暗时刻》后最好的英国政治传记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多角度、深层次的复盘了那场政治风波,展现了英国多个层面的政治问题。
首先是英国与欧盟间的矛盾关系。一方面,欧盟加强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英国的政治能量与经济活力,长远来看,是英国走向国际主义发展轨迹而非孤立主义慢性自杀的重要共同体;另一方面,欧盟带来的益处,却都是有代价的:巨额的支出,立法权的受限与让渡,移民的的涌入乃至国际市场的冲击,这都让英国民众、尤其是传统底层民众感到压力,甚至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英国在欧盟的去或留,几十年来一直是英国的重要政治议题。在几十年的拉锯中,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战略问题,更是许多人的政治资产,甚至是某些人的信念。
用剧中人的话说,这“甚至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灵魂”。
其次是英国的政治生态,让政坛里的政治家越来越少,而政客越来越多。在本片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一个过于成熟、熟到烂在地里的民主政体,是如何运作的。政治职业化,议员们不再是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或选民们的利益诉求而去推行政策的政治家,而是为了选民们的选票而不择手段的政客。为了选票,政客们的互相推诿、党同伐异,团队的议题不是政策如何才能解决问题;而是琢磨选民们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如何才能忽悠他们埋单,以及,怎样才能拉到资本的支持。
影片中的三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支出问题、移民问题与医保问题。英国在欧盟的支出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各方都有自己的说法,各方都有自己的心机,而选民们永远得不到真相。移民问题被称为“脏活儿”,多米尼克和他的团队把它扔给了被他斥为“右翼疯子”的独立党;而独立党提移民问题,也不过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政治形象。医保问题则更为可怕,从来没有哪一方真正想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故意留下这个问题,来稳定自己的票仓。至于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民众的真正诉求,从来没有政客真正的关心过——除非发现他们能够成为选票。而那些政客呢?甚至并不知道他们真正支持什么——比如本片中的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多米尼克团队的明星代言人。哪怕是对这一情况不满的多米尼克本人,参与脱欧计划也只是为了“颠覆现状”,而非“脱欧对民众有益”。
但正如他们在酒馆中聊到的,多米尼克为了颠覆现状而释放出的怪兽,或许他自己也无法驾驭——是福是祸,真的很难说。
最后是英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形势与政治形式的巨大变局。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问题从未如此深刻的影响到每一个人。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互联网带来的革命,让人们的政治声音与政治诉求空前的增大与多元;另一方面,日益剧烈的地区冲突与下行的经济周期,又让政治问题空前的复杂与激烈。
此时,掌握着资本与技术的少数社会精英们对民众展现出了可怕的控制力:大资本家们雇佣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组建团队,他们利用近乎奢侈的数据与与算力,对民众进行精确到个人的分析;随后,他们根据最尖端的研究成果与最深刻的学术理论,为每一个人编织信息茧房,修建回声室,构造拟态环境……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影响,甚至可以说,控制。
无知的民众将不再相信本读不懂的知识与规律,不再保持冷静与客观的思考,而只是吼叫——吼叫那些背后的人想让他们吼叫的话——而他们却毫不自知、沾沾自喜,甚至以为自己拥有了爆发与反抗的力量,产生了英雄的幻觉。更可怕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管是聚合智囊还是剑桥分析,以及它们的投资人、隐形富豪罗伯特墨瑟,都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上,他们做了比影片中更多的事,比如,送特朗普坐上美国总统的宝座。
"Money is one thing,But date is power."这是墨瑟的一句台词,也是我在本片中最喜欢的一句台词。这里的"power"应该是双关词,既有力量的意思,又有强权的意思。
《脱欧》这部电影,虽然是政治传记片,但其实相当具有可看性,在视听语言技法上也具有较高的水准。影片开头即是两串高速闪回,让观众迅速的进入观影状态。其后,无论是影片中几处将不同时空、不同立场的政治会议、电视新闻与民众言论杂糅在一起的快节奏交叉蒙太奇,还是留欧派总监克雷格·奥利弗一边照顾女儿吃饭一边和首相进行电话会议的手持长镜头,又或者大量古典音乐的穿插,《脱欧》总是能用精妙而又恰到好处的手法,给观众的观影体验增添或兴奋、或紧张、或焦虑的情绪共鸣。
当然,作为传记电影,高可看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故事足够精彩——魔幻的现实,往往才是最具戏剧性的东西。
当然,作为一部英国电影,怎么能少得了英式冷幽默呢?
《脱欧:无理之战》上映不久,英国现任首相特蕾莎·梅在今年3月24日表示,如果某些议员愿意支持她的脱欧计划,她愿意今年辞职。英国这场脱欧的风波,今日仍在继续,明日也会继续,并且,还将继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如何,我们只能祝英国与它的民众好运,也祝将要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未来的我们好运。
“原本稀薄的得以聚合,曾经蜷曲的得以伸展,容易被忽略的得以显现,可能被排斥的获得接纳,孤独的不再孤独,卑微的不再卑微。每一个生命绽放的声音,从来没有像这样韵味深长”——纪录片《互联网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