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无理之战》:西方社会撕裂的缩影
《脱欧:无理之战》海报 一开始知道这部影片,是见到了影片海报中“卷福”那秃头的形象。“扮丑”来飙演技历来是演员这个行当里可行的一个路子。但真正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反而发现主创想说的东西可能更有拿出来说说的价值。 电影情节相对简单,并不是复杂,加上本身就是根据英国“脱欧”这样一个政治事件来进行改编的,影片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由实际人物原型的。影片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看待“脱欧”事件的一个视角。如果还有印象的话,那一年在关于英国“脱欧”的报道中,公投结果公布前和公布后的报道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包括国内媒体以及相关学者关于“脱欧”公投的分析,基本上都是认为英国难以脱欧成功。然而公投的结果却令不少人大跌眼镜。脱欧派获得了近三分之二的压倒性优势,这也直接导致了英国、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震荡。太多人过于相信自己笃信的事实——包括把控英国政治长久的社会精英们一样,认为按照“套路”来,不可能脱欧的。然而这些“套路”并没有对真正的民众起到效果。 熟悉中学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在学习世界政治经济史的最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潮流,其中欧盟作为“政治多极化”中的“一极”以及“经济全球化”中“区域一体化”的突出代表,欧盟的不断发展是在印证着这样一股潮流的。既然是潮流,那么,在可预测的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盟应当是持续深化联盟内部的相互联系。然而,当一个老牌的欧洲强国——英国选择了退出,这无疑是给寻求增强欧盟影响力的人一记重拳。这样情况下的一个英国为什么会选择退出?这个问题相对复杂,并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够说清楚的,难民问题,英国与欧盟的关系,英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关系,英国国内自身的问题等等。但隐藏在“脱欧”背后的,实际上是西方社会一种在利益、权力、话语权上的割裂,而似乎所有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开始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回到影片,如果只是单纯看影片所反映的内容,似乎就是一个希望在人前显示自己才能的一个拥有“反社会型人格”的“政治小丑”,在一帮“心怀鬼胎”的政客们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的运作,使得英国民众在“是否脱欧”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弄出了令英国政府在世界面前都丢尽脸面的事情。本片的主人公多米尼克是在传统政治场中一个“不得意”的人,对于政客们习惯了的说辞、手段十分不屑,一直叫嚣着这些人不过是毫不知晓真正世界真实情况的笨蛋们罢了。 就在一些脱欧派的政客的鼓动下,多米尼克担负起了运营脱欧公投脱欧派的领导工作——设计竞选的口号、决定拉拢摇摆选民的方法、选择竞选的合作伙伴等等。在为了赢得“脱欧”公投而努力寻找各种办法的过程中,来自一家数据分析公司“聚合智囊”的CEO主动联系了多米尼克。他告诉主人公,他们公司的一款软件,完全可以根据网民自身发布的Facebook和Twitter的内容来准确判断其相关的政治立场,从而向一些目标人群精准投放相关用于宣传的广告(其实就类似于电商平台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以及购买记录来向你推荐相关的商品)。 有多“精准”呢?就算和你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家人,可能由于实际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这一家公司同时向这些人推送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同样很好理解,相信大家都观察到过,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亲浏览网页更关注时事政治新闻,母亲更关注娱乐以及商品促销,年轻孩子可能更关注明星追星,那么各自经常在相同网页及app中看到的推荐内容会完全不一样。)这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而进行的一种分析和预测,但是这里恐怖之处就是,它不仅能够准确了解你的真实政治立场和倾向,甚至能够根据你的喜好来向你推送相关的、你感兴趣的宣传推广,故意迎合每一个潜在目标的内心倾向,从而影响你对某一政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影响你在某些事项上的选择。 那么,真的如电影中直接表现得那样,那些后来选择投“脱欧票”的英国民众,都是因为接收到了像主角所雇佣的公司所开发的软件推送广告的影响,从而做出的选择的吗?实际情况中,这的确是一个诱因,但影片中其实对于深层次的原因实际上是有刻画的。影片关于竞选标语的诞生是这样描述的:多米尼克为自己所在的脱欧派一开始选用的标语是“Vote for leave, take control”(即“投票脱欧,获得掌控”)。但主人公对于这一标语不怎么满意。然而在看到了一本有关“如何做好准爸爸”的书中描写的关于大部分“准爸爸”在孩子诞生后可能“嫉妒”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源于对失去了原先某种掌控力并期望重新获得掌控的一种心理时,主角意识到自己的标语还能进一步完善——那就是加入了一个词“重新”(back),也就是“Vote forleave, take back control”(“投票脱欧,重新获得掌控”)。新的标语得到了同伴“完美”的赞誉,而事实证明这样一个标语也的确使得主角团队的宣传对准了普通民众的认知。 众所周知,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尽管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耗尽了英国的家底,但即使这样,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地位一直没有丢掉,伦敦依然是世界几大金融中心之一,英国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核武器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还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但英国在衰落是不争的事实。英国在二战后逐渐丧失了大量的殖民地,国内的问题也并没有处理好。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理应加强与欧盟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产业升级转移的同时,牺牲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么向外转移,要么因为成本的缘故倾向于价格低廉的移民人群。这导致原先能够由此获得工作岗位的底层人群失业,而政府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滞胀”后采取的“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并不会向失业群众提供足够的失业保障。再加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阶层固化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原生的底层群众将自身的困境简单归结于外来人口的竞争、参与政治的政客们的对底层人民呼声的漠视等等。这些导致了底层群众在利益分配以及国内外事务的看法开始产生不可逆的撕裂。社会的精英们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来看,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世界工厂”的这种生产模式,从而最大化他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并由此宣传所谓的“平等”、“自由”、“开放”、“多元”的理念来治理社会。 但这些往往同这个社会中的底层人民们所经历的、看到的事物是如此的不同,所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对于这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已经丧失了信任。而这种撕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留欧派的工作人员在片中有一句话:“我以为他们很早就在运营和宣传‘脱欧’这件事情了,没想到他们会更早,早在20年前就在运营了!”说的就是这种现如今撕裂的种子,早在一代人成长起来之前就埋在了英国社会之中。 片中有一个有趣的桥段:当主角团队一行人去到一个选区去了解选民的相关情况时,其中一个议员认为这是自己的选区怕被选民认出来而不想跟随主角去和选民见面,但实际上选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只觉得他“眼熟”。这片选区大多数选民就是前文所说的“原生的底层群众”——因为工厂青睐价格更低的外来移民而失业,国家又对这里不管不问,年轻一代选择逃离这里使得留下的人无限感伤和怀念过去。而这样的人数量之多,就像主角向其团队中的人说的那样,英国有潜在的三百万选民支持脱欧但却并不会去投票的情况。 这种撕裂实际上是现如今西方社会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例如,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上台前参加竞选的口号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即“令美国再度强大”)。这一口号同主人公想出的口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again”(再度)与“back”(重新)是如此的相似,就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现阶段已经出现了某种衰退的迹象,否则不会着急地去说“重新掌控”什么,亦或是“再度强大”这样的话,能说这样的话,说明现在“未能掌控”亦或现在“并不强大”。这或许也印证了西方社会出现了难以调和的分裂。就像电影结局那样中“脱欧”的令人意外一样,特朗普在不被众人看好的情况下,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成为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新一届的美国总统。尽管有着“通俄门”这样的疑似丑闻缠身,但其背后同样反映了美国社会在经济发展、种族问题、就业保障等各个方面中认识上的撕裂,一种“社会精英”们与底层民众在观念和价值选择上的撕裂。做法简单粗暴、表达无理傲慢甚至尽显粗鲁,观点极度不“政治正确”的特朗普,最终赢得了美国大选。这不正是美国底层民众期盼已久的、在为他们说话的人吗?“墨西哥那帮人凭什么偷渡越境就能在美国生存下去?他们在这可是夺走了我们的工作机会?!”光是这一点,对于已经太长时间没有顶层的人为其发生的底层群众来说就足够了。 回到影片本身。影片在结尾之后,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事情拿出来也提了一下。 仿佛把难兄难弟的事情拿来一起絮叨絮叨,英国人这股对于脱欧的奇怪态度才能舒缓一下,毕竟都表现了各自社会背后割裂的状态,但就像豆瓣影评中说的那样:“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豆瓣 @ Riobluemoon 用户《脱欧:无理之战》影评)不是说民众一定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民主”成为一种借口,这不得不让人反思,“纯粹的民主”是否一直都是解决公共事务的良药。我并非在这里鼓吹“民主”的极端反面——专制,而是想要表达的是,“民主”和“正确”是两回事,就连这部影片里的人都不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要知道,民主发达的古希腊都曾经公投判决苏格拉底死刑,这种所谓的“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一定正确吗?至少,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民主是可以被操控的,而西方社会结构上两个极端之间的撕裂,使得现如今的西方社会陷入了“民粹主义”的泥淖,西方社会何以自救?或许,短期内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