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喜欢看英剧?
有人把美剧比作是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那么英剧自然而然就是一杯传统英式下午茶了。喜欢看美剧的人,被“高大上”的曼哈顿上东区,名媛富家子弟出入的派对深深吸引,被生活大爆炸似的科学情景喜剧所感染,被吸血鬼与狼人之间,吸血鬼家族与人类之间的纷纷扰扰所牵动……然而,喜欢看英剧的人,或许着迷于贝克街221号B的古老气息,或许沉溺于与伦敦一样古板而又不失"闷骚"的英式幽默思维中,亦或许,骨子里早已被"腐国"势不可挡的气息:"腐化"! ■英剧VS美剧 集数少,更紧凑:让人等待时间颇长的"三集片" 因英剧大多数以3集为一季,而一季演过之后就明年再见了。所以,很多等不及的网友直接吐槽:"让人等待时间最长的'三集片'……"! 如《神探夏洛克(Sherlock)》中,夏洛克那些喋喋不休的推理简直到了不多按几次暂停键就没法跟上的程度。集数少这一点,对于粉丝来说,好处是追看起来没那么大压力,坏处就是意犹未尽,看完3集后常常要等上整整一年。 当然,英剧里不乏那种横跨几十年的长青剧集,如BBC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单新版本就有6季之多,每季13集,长度不亚于美剧。但相比于美剧司空见惯的大手笔,相当部分的英剧还是"小桥流水"很多英剧一季只有3集,长一点也不过一季6至9集。篇幅短,情节自然更浓缩,每一集都有高低起落,就像一部独立成章的电影。 腐女生存之"第二眼法则" 与美剧里身材火辣的南方辣妹,以及仪表堂堂的肌肉男相比,英剧中的俊男靓女就显得"小家碧玉"的多了。 英剧里有不少"第二眼帅哥"和"第二眼美女"。初看《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很多观众都对玛丽小姐喜欢不起来。她长得不算特别好看,挑着两条高傲的眉,一面对男人挑挑拣拣,一面却经受不住诱惑,和土耳其大使滚起了床单。大使在她的床上暴毙时,相信不少观众都怀着一丝幸灾乐祸。不过随着剧情展开,玛丽小姐变得立体起来,也可爱了起来。原来她那叫外冷内热!观众这时才发现她的美,美得那么独具特色。 此等"第二眼法则"也适用于英剧中的很多男主角。按照世俗标准,他们明明长得不算帅啊,怎么看着看着就越来越顺眼甚至戒不掉了呢?其中的典型代表要数夏洛克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如今全球有多少粉丝在对着他的"马脸"犯花痴啊,因此,网民们将爱称"卷福"赐予他,一度上了BBC China Blog的消息--"curly fu"! 更精致,更深刻:独特的英式思维 在制作成本上,英剧自然无法与财大气粗的美剧相比,英国的免费公共电视台,包括BBC在内不足10个,剧集制作量更是无法和美国抗衡。既然没法做大,那就索性做精,英剧的制作团队深谙此道,以一向传统的绅士派头,笃悠悠地拍出一部又一部品质之作。再以《唐顿庄园》为例,这部剧单集投资过百万英镑,创下英国电视史上制作费用的纪录,把庄园贵族生活的奢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精良可不仅仅是钱堆出来的,还有制作者对于细节的孜孜以求剧中的所有女性化妆都不用睫毛膏,因为剧集描述的年代睫毛膏尚未发明出来;做蛋糕时也没有出现刀叉,因为那时候的贵族吃蛋糕都只用手。 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英国人比美国人"有文化",他们悠久的文学传统正是英剧源源不断的给养源。很多英剧都翻拍自文学名著,如《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查尔斯·狄更斯原著),《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简·奥斯汀原著)等。除此之外,英剧也普遍在深度和内涵上比美剧略胜一筹。《黑镜(Black Mirror))》在网络大热时,很多人都感叹,这样寓意深刻、切中当下人类心态之要害的"神剧",大概只有英国人才拍得出来。 英剧知多少 "别拿群众喜闻乐见的《布莱克书店》、《IT狂人》做谈资,太庸俗。最差也得从《是的,首相》那一系列说事儿。人家要是说自己特喜欢《王尔德》和《豪斯医生》,你但笑不语,等对方忘记这茬儿的时候再来句"可惜啊,错过了他们青春貌美、似基非基、最赞的时刻"。" "都是英雄拯救地球的特摄片,日粉看假面骑士、美粉爱惊奇DC,你呢,看《神秘博士》。当然不能拿史上最长寿的连续剧这个抬头来炫耀,没意思,最次也得讲讲"时间旅行",最好是剖析剖析"宇宙里的大爱无疆"和"里面比外面大的科技你懂吗"。然后找个合适的时机,说下"当然,这也只是英剧里面的儿童剧而已"。" "《黑镜》可以谈,要记得适度对第2集和第3集表示,虽然意思是有点儿,也还算有创意,但不过马马虎虎。第一集的重口才是绝佳的讽刺。" "他们美剧看《猫鼠游戏》,你就谈《白教堂血案》;他们看《犯罪心理》,你就谈《心理追凶》;他们看《恶魔岛》,你就谈《被告》;他们看《超感警探》,你就谈《全能侦探》;他们谈《外包公司》,你就谈《菜鸟间谍》;他们看《金装律师》,你就谈《加罗律师》。" "跟《生活大爆炸》的粉不能硬磕,他们基数太大了,你可以另辟蹊径,拿《小不列颠》、《绅士同盟》说事儿,说他们敢于讽刺政治和事实,并且善于自我嘲讽,那些说不好笑的,都是不懂黑色幽默的,肤浅。" ■我们为什么爱英剧 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的全方位输出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大到国家,小到各个电视台,都代表着一定价值观的输出。而这种文化输出又挣脱不了身后的背景,包含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一系列的因素。 例如,从《唐顿庄园》来看,大的背景下设定在1910年乔治五世统治时期唐顿庄园的Grantham伯爵一家,由家产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种种纠葛和摩擦,呈现了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伯爵的三女婿,由于出身而一直与着社会主流的阶级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战争的爆发,"大表哥"差一点身亡,然而终究第四季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出该剧。而庄园主们这样所谓的上层人士又过着怎样的生活?特别是在非常讲究细节的英伦半岛,餐桌上的摆设与谈话时的礼仪,演员的着装等等都需要考虑,而这又为观众们打开了文化的天窗,得以慰藉他们对于这段往事与历史的好奇心,特别是让那些生活在完全不同背景下的外国人过把瘾。最终,连美国第一夫人也没能耐得住性子,提前要到了《唐顿庄园》的播出资料,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脑残粉"! 英国自从1688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后,政治体制几乎没有变过。王权的削弱也只是20世纪的事,虽然现在皇室没有实权,但在法律上,英女王依然是大英联邦的最高统治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近现代历史能如英国般悠久。而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与北爱尔又有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苏格兰高地以及爱丁堡拍出来的《Lip Service》就与以伦敦为背景的片子完全不一样。贝克街221B让人们定格《神探夏洛克》,即便是你搭乘地铁真正来了Baker Street,也会瞬间感到周围空气的神秘气息。而这种神秘气息又与雾蒙蒙的伦敦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相反,爱丁堡以石头为原材料的古老建筑一出现画面上,就别有一番滋味了。 关于人性的探索,不列颠思维从未停止。对于同性恋这一群体,英国本土也有着一翻激烈的斗争。从最早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偷鸡摸狗",到现在南部城市Brighton每年一度的同性恋大游行来说,在同性恋的话题上和政策上,英国"奋勇前进"。如果说美剧露骨,那从其量是"面子工程",而真正反观内心精神境界的却是看似古板陈腐的英式思维拍出的英剧。《Lip Service》就是非常好的一例,此剧大胆的拍摄手法与镜头的剪辑再配备标准的"苏格兰英音",绝了! 从2011年播出的《黑镜子》来看,每集拥有不同的角色阵容、故事设定和社会现实,却统一以黑童话式的气质释放出人们对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种种不安:高浓度的科技是否如毒品般带来上瘾后的喜忧参半?高度讯息化的世界是否带来了道德感的混乱?极度兴盛的消费主义是否造成文明的消亡?而这些就是所谓陈腐古板老旧思维中迸发出来的最先进的,最超前而又最深刻的对于全人类的思考。 实际上,无论是英剧中的正剧也好,还是喜剧也罢,都不乏浓浓的英伦风情。简言之,既古板又现代,既闷骚又癫狂,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总是有着那么点似懂非懂的道理,荒诞中又总是能找到警示,混乱也好,迷茫也罢,这些对于英剧来说,不在话下! 至于加冰可乐,还是Traditionnal British afternoon tea, it's up to you! |